Ivory Tower International
象牙塔国际传媒
我们希望成为一座分别为圣的象牙塔在这末后的时代与您一同尽心同行天路。​
  • About Us
  • Contact Us
  • 分别为圣博客
  • 资源汇总

爸爸系列之二:身处彼岸,回忆过往

3/23/2020

1 Comment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都是原创或征求海外作者同意翻译成中文的,欢迎大家在朋友圈转发分享,如果需要转载,请注明原创公众号分别卫圣。



编者按:拿到这些文字,我有些感动,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没想到自己有幸可以读到爸爸的过去,他之所以在过去三十多年少有提及,肯定是太痛了吧。奇妙的是,寄居大洋彼岸,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他可以整理思绪,回忆过往。这一段宝贵的回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如此陌生,对他们那一代人而言又是何等难以启齿。如今,我小心翼翼的整理爸爸的叙述。我相信叙述过去意味着他已经靠着基督饶恕了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他已经放过了那些尘封已久的有血有泪的痛楚,我期待他在耶稣基督里得到彻底的医治。


在异国他乡宽大明亮的玻璃窗前,眺望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天地之间浑然一体,辽阔的田野上座落着零零星星的农庄庄园。由于下雪,路上车辆很少,偶尔有一辆车开过,但很快消失在茫茫的雪花当中。望着窗外起伏飞舞的雪花,泡上一壶地道的鉄观音,本应该是一个平静轻松的时刻,可我的心情却象窗外翻腾的雪花一样,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我思想感情的潮水,飞向了那遥远的年代。我现在巳年过花甲,回想我的前半生,虽然不是波澜壮阔,却也勉强算得上跌宕起伏,丰富多彩。从齐鲁大地到辽宁半岛,从千里冰封的齐齐哈尔,到风景如画扬州城郊,到处都留下了我辛劳的足迹。


我的出生
我出生于五十年代初,那时候共和国刚刚成立,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从我记事起,各种政治运动层出不穷,什么三反五反、四清,人民公社大跃进,从来就没间断过直到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那才是真正的暴风骤雨,如火如荼。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人们,象红了眼睛的饿狼一样,狂热的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开启着红彤彤的新时代,完成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壮举。善良的人啊!心甘情愿地被人愚弄着,还要流着眼泪高呼“誓死捍卫”“万寿无疆,”“身体健康”。


我的祖辈世世代代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辛勤地耕耘着十多亩农田,从来没有雇过工,也没给别人打过工,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1947年土改被划为上中农成份。按照当时的政策,属于党的团结对象。可是由于我家的社会关系复杂,(我的祖父的哥哥和弟弟都是地主成份)于是团结对象就变成了被管制对象,自然而然地我们这些晚辈就变成了“地主羔子”,过着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的日子了。那是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年代,这些所谓的阶级敌人受压迫的程度,现在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打不敢还手,骂不许还口,稍有不服,便拳脚相加,动不动就小会批判大会斗争。只要有一人领头喊一句口号“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马上就有一大群人振臂高呼“把XXX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XXX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父母在台上挨批斗,子女在会上慷慨陈词,手足相残,夫妻反目,屡見不鲜,真可谓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身陷农村的斗争
记得好像是在1968年,那时候革命群众已经分成了誓不两立的两大派组织,称之曰造反派和保皇派。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地富反坏右”,对这伙人越狠,越能说明他们的革命性最坚定。我正好做了他们发泄的对象,成为鉴定他们革命坚定性的工具。那时我还不满17岁,年轻气盛,毛手毛脚,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做事不顾后果。那年的夏天的一个午饭后,天气炎热,我和一个村民在房子的阴影中下一种游戏棋,对弈双方各执一种棋子,石子瓦块均可,先落子者必须后走,后落子的人可以先发制人,攻城掠地,把对方棋子全部吃掉者算赢。


这本是娱乐休闲消磨时间的游戏  ,却引发了一场旷世持久的战争。爭斗的双方到现在为止,(事情已经过去半个世纪)还耿耿于怀,老死不相往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我正在聚精会神的和别人下棋,双方当时爭斗正酣,各不相让,说实话我的棋艺并不高明,应付我的对手已经非常吃力,可旁边观棋的一个少年,不但不帮我,反而帮助巳经获得优势的对方,这使我非常恼火,我连看对方一眼都没看就随便骂了他一句叫他滚远一点,可就这一句开玩笑的骂人话,可惹下了塌天大祸。当时少年本家族的一个远房爷爷大发雷霆,在我背后冷不妨狠狠地打了我一个脖拐,当时我被打的晕头转向,一头雾水,我转了一圈,爬了起来。他还不算完,别人拉他不住,又上来抓住我,抬手又打,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气,骂了一句“太欺负人了”,一只手抓住他打下来的手腕,另一只拳头对准他的脸打了下去,不偏不倚正打在他的眼睛上。说老实话,当时我就后悔了,后悔不该还手,更不该打他的眼睛。但是后悔有什么用呢?用我母亲的话说“你这个惹事精,你惹上大事了!”可我并不是故意要打他的眼睛的,在当时谁又能听我的解释呢?在当时看来,我这个“黑五类子女”,居然敢动手打贫下中农,这还了得!


这一爆炸性新闻,立即在全村掀起轩然大波,事情的起因完全被人忽视了,因为我被打是理所当然的。可我并不是黑五类子女呀!就算我是“黑五类子女”也不该拉过来就打吧?况且我的父辈乃至祖父辈都是中农呀!凭什么别人打我不许我还手?这究竟是为什么呀?当时的我怎么也想不通。可是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当天晚上,我的父亲就去人家赔礼道歉,可人家并不接受,非要找我算账不可,我们全家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照样出工,母亲爱子心切,劝我不要去出工,我当时是豁出去了,谁的话也听不进去,看他们能把我怎么样。


第二天一大早,生产队牛棚后边的大街上就出現了不少的人,三一群两一伙的在一起嘀咕着什么。和我打架的那个人咬牙切齿,在他的旁边有一个长的五大三粗的家伙,他的外号叫二土匪手里握着一把铁锹,旁边还有几个他们的同伙,都在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当时我的心里很害怕,硬着头皮走过去,  那个人見到我,马上过来抓住我要我赔他眼睛,我据理力争,说“是你先打的我,再说我又不是故意打你的眼睛!”这时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又红又黑,但是并不太严重,这时我才稍微放下心来。就在这时,那个外号叫二土匪的双手握着鉄鍬,高高举起照准我的头,狠狠的打了下来,直到现在我才恍然大悟,他们这是要要我的命啊!在这危急关头,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大力气,狠狠一甩,把抓我的人甩了一个趔趄。腾出一只手在我头顶上抓住了打下来的鉄锹,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但我的手腕当时就肿了起来,我咬紧牙关,趁着混乱好不容易逃出了他们的包围。可怜我空有好几个父兄只能眼看着我挨打,却不敢帮我。我的手腕直到一个星期后才能动,一个月后才能干些轻活,很多直到现在阴天下雨还痛的厉害,落下终生的伤害。


在养伤的这段时间里,我想了很多很多,心中充满了仇恨,我的母亲天天在家陪伴着我,尽可能的做一些好一点的饭菜给我吃,怕我再去惹事。望着母亲满是皱纹的脸和红肿的眼睛,我的心都要碎了,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好人,她老人家身材瘦小,但吃苦耐劳,她有一双尖尖的小脚(是万恶的旧社会迫害妇女的鉄证),看似弱不禁风的样子。她笑口常开,与人为善,从不与任何人爭执,她心灵手巧,乐于助人,无论何人,只要有求于她,她都会尽力给予帮助。母亲在18岁嫁给我父亲,共生育了我们八九个孩子(准确数我也说不清)只活下来我和二哥二人,我的大哥是收养了我姨家的孤儿,大哥到我们家时已经7岁了,我母亲视他为己出,对待我兄弟三人,从来都是一视同仁,这在村里是有口皆碑。在92年母亲去世时,我大哥哭的泪如雨下,当时情景感人至深,我至今记忆犹新。


儿时乞讨
记得在1960春天我8岁的时候,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母亲带我去外地讨饭。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其实是有很大程度是人为的。58年粮食大丰收,满地里成熟的粮食地爪不收割,却集中人力物力去大炼钢鉄,以至于冬天来临,来不及收割,把地瓜冻烂在地里(那时候我们的主食就是地瓜和地瓜干)。


我们离开家的那天,天气非常晴朗,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和我们一起的是我们的邻居,我叫她二奶奶的老太太,她带着她的小儿子和女儿,她的两个孩子都是我儿时的玩伴,我们一行五个人,迎着初升的太阳,早早地就出发了,我们三个不懂事的孩子,又说又笑,又蹦又跳,倒也不觉得寂寞。我们每家带一床破被子,一个讨饭用的大碗,仅此而已。第一天我们只顾赶路,大约走了不到20公里,一天也没去村里讨饭,因为怕碰到亲友熟人,丢了面子。(其实大可不必,我们村,不光是我们村,我们周边地区出外讨饭的大有人在。)饿了就吃一块从家带出来的政府粮库发放的救济粮,一种蓖麻籽饼干,那种东西硬硬的有点苦,在那个年代巳经是最好的美味了。


天黑的时候我们来到了县城东边的一个村庄,一个好心人把我们安置在一个场园屋子里,因为场园屋是麦收秋收季节看场用的,当时正是开春三月,天气也不算太冷,有这样的地方住,已经相当不错了,母亲和二奶奶千恩万谢,送走了好心人,我们放好简单的行李,母亲搂着我大家就休息了。走了一天的路,大家都累了,很快进入了梦乡。也不知道过了多長时间,我的肚子痛,把我痛醒了,而且是越来越重,最后痛的我满地打滚,把别人都吵醒了,当时是前不靠村,后不着店,别说电灯,就是一盞煤油灯也没有,而且老天也和我们作对,昨天晚上还好好的,可现在却变了脸,狂风怒号,伸手不见五指,马上就要下雨了,可是我的肚子却越来越痛的厉害,母亲被吓的六神无主,我被痛的汗如雨下,母亲哭得泪如下雨,这可怎么办?怎么办?





作者:丽明爸爸,基督徒,2012年访美探亲,便开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回忆整理成文。他经历过文革,大跃进,饥荒,如今来美国五年来,学英语、考驾照,信了主,很期待他的分享。
1 Comment

爸爸访美见闻(上)

3/23/2020

0 Comments

 

​第一次坐飞机          我和老伴于2011年6月23日早大约7点半左右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登上达美航空公司的班机,生平第一次坐飞机,看什么都觉得新鲜。飞机上一排排整齐座席,各种肤色,不同国籍的男女乘客,她们中间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呀呀学语的孩子。在工作人员指挥下,一切都显的那么井然有序,顺理成章。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后,和周围的人轻声打着招呼。当飞机缓缓地行驶在跑道上,透过窗口看到机场上笼罩着一团轻雾,雾越来越大,飞机终于停下来。大约过了半个小时,飞机终于又跑起来,而且越来越快,在呼啸声中冲向天空。这时候飞机正在望高空爬,比较颠簸,难免有些紧张,等飞机进入航道,正常飞行,原来是这么平稳。耳边只听得均匀地发动机声音,看见窗外一闪而过的蓝天白云。兴奋之余,我不免又想象起来,地球的那一面到底是什么样子?风土人情又是如何呢?飞机在浩瀚的天空中平稳飞行,透过舷窗,可以清晰地看见下方大片大片的白云,明媚的阳光和煦地照耀在飞机巨大的机翼上,我们就像一只巨大的鸟,正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去。      我们乘坐的这趟航班,终点是日本东京,我们的邻座是一个留学生,这个青年人非常热情,当他知道我们是第一次去美国探亲时,便详细说明了在东京机场换乘时应注意的事项。他反复告诫我们在换乘捡票口,千万不可乱走和同时离开,以免错过登机时间,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当时我还納闷,这青年为什么这样咯嗦,后来才知道青年人的担心是满有道理的。年轻人的好意,在这里再次谢过了。这时候飞机已在我国东方海面上空飞行,透过舷窗,看到外面霞光万道,瑞气千条,远处水天一色,碧波万里,令人心旷神怡。机舱内人们谈笑风声,语言各异,虽然听不清说些什么,但完全可以看出大家的心情好极了。古典小说中各路神仙腾云驾雾去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也莫过如此吧!       现在飞机是正常飞行,速度特快,而且非常平稳。完全没有颠簸的感觉,出乎我的想象。将近中午空姐送来免费的午餐,午餐很丰盛,有主食,副食,还有各种水果。用过餐后没多久,听别人讲,快到日本了,忙向窗外看去,只见蓝天白云,别的什么也没有,未免太性急了吧,飞机还没降低高度呢。不一会飞机开始慢慢下降,终于看见了山川,楼房,河流,草地,缓缓地降落在东京国际机场上。     在东京机场换乘期间,承蒙那位留学生的提醒,基本 上没费什么周折,只是在检查站上,我的水果刀被没收了。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们说话,我也听不懂,连比带划,大概是说我的水果刀太长,这些雁过拔毛的小日本。我们这次换乘的航班,是从东京飞往美国的明尼阿波里斯圣保罗国际机场的。上去才知道比上次的飞机大的多。每排座位坐10人,前后舱加起来约50排。所有的乘客加工作人员共有500多人组成一个大家庭,在茫茫夜色中飞跃太平洋,想起来真让人兴奋不已,甚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飞机在下午三点多钟飞上天空,空中雾气蒙蒙,俯阚东京,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模糊不清。我想象中的东京,应该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近乎有些古老。当然在空中高速中所看到的现象,如过眼的烟云,并不一定切合实际。我不禁在想,这样一个弹丸島国,究竟凭什么力量在二战中蹂躏大半个中国乃至东南亚达八年之久。但历史就是如此,不由你不承认。飞机在茫茫夜色中航行,播音室已停止了播音,只有电视屏幕上还清楚地显示着飞机飞行的高度,以及到达目的地的距离等。大多数乘客都已昏昏欲睡,只有少数人还在低声私语。还是在刚上飞机后,乘务员给每位乘客发了两张表格,要求填写。由于我们对英语一窍不通,只好找人帮忙。一位中国老教授,热情地帮助了我们,当填写到在美国的女儿的家庭住址时,我们傻眼了,我们并不知道她的详细住址,只知道是在爱荷华。电话中女儿明确告诉她们全家到机场接我们。她给我们打印的材料,让我放行李包里托运了。没有办法,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这支小插曲,对我们的情绪,并没有多大影响,这次旅行,心情还是满愉快的。这时夜已深了,望着窗外黑沉沉的夜空,听着有节奏的飞机航行的声音,我也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过海关    也不是什么时间,我们从梦中惊醒。人们都在收拾自己的行李,喇叭里播送着清脆而又甜美的声音,但我们无缘享受。我们随着人群,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缓缓地走下飞机。踏上了异国的土地,恍恍如隔世的感觉。稀里糊涂地来到海关,接受海关人员的检查。     第一道关口是检查每个人的机票和签证,以及在飞机填写的表格。通过以后才能去行李大厅的旋转平台上取自己的旅行包。我们在第一关就出了麻烦,虽然在意料之中,但我们仍觉得手足无措。     我们按顺序坐在排椅上。接待我们的是一位白皮肤的年轻小伙,他高高的个子,卷曲的头发,深陷的眼窝,长长的睫毛。他态度很和气,看了看机票和签证,又看我们填写的表格,轻轻地摇了摇头,开始询问,他说的是什么?只有天知道。但我明白他的意思。连比带划地告诉他我们的其他材料都放到旅行包里托运了,费了好大劲,他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他拨通了我女儿的电话,    询问了一下,这才开了一张单子,让我们去拿旅行包。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包,找出那些材料,交给他办理完手续,总算过了第一关。天哪,我们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从昨天晚上就一直担心的难题,终于尘埃落定。在这以后,没遇到什么麻烦。我们随着人群通过安检,从海关大楼电梯上走了出来。 美国小镇生活      女儿一家三口早已在门外等候多时,见了面自然有一番亲热,小外孙长的活泼壮实,瞪着两个乌黑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他很不情愿地让我抱了一会,马上又回到妈妈的怀中。不一会,女婿已开车过来。我们上了车,随着川流不息的车流,向南驶去。从阿波里斯到我女儿家,大约需要两个小时。这段高速公路大部分是限速65英里。美国的高速公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并不象我想象的那样。我原本以为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 ,其高速公路定会非常豪华,可现在身临其境,不免有些失望。这条公路是贯穿美国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但其设施,却非常平常。它属于分隔式双向四车道,路面比较平坦,两侧设有大约1米高的防护栏。路边各种交通标志非常醒目。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我们来到一湖边的小镇。       
   这是美国爱荷华州中北部的一个偏僻而又美丽的小镇。她坐落在CLEAR   LAKE湖畔,CLEAR     LAKE是一个天然内陆湖泊,总面积大约是12平方公里,总体形状呈椭圆形。在西南方向又伸出一个圆形,两个圆的衔接处是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小岛面积不大,看样子没有人居住,岛上树木繁多,周围水草丛生,是个幽静的去处。CLEAR     LAKE湖水清澈见底,野鸭成群,各种水鸟翩翩起舞,飞翔在蔚蓝的湖面上。湖的周围几乎全是住宅,各式各样的小别墅环湖而建。靠湖的人家都有一条延伸到湖中的木板通道,通道附近停靠着各式各样的小船。      每年五一前后,政府部门在中心公园设有游艇一只,定时环湖游走。游艇靠水轮拨水前进,速度不快,环湖一周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游艇分上下两层,设有桌椅,上层的每个圆桌上都有一个大大的伞盖,又遮雨又防晒。下层船舷两边玻璃窗明亮宽大,游艇在宽阔的湖面上缓慢行驶,各种景色尽收眼底。微风袭来,碧波荡漾,各式小船,竟相争流,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小汽油艇拖着小杉板,上面站着一个人,呼啸而过,趟出一道深深的水沟,一声声尖叫伴随着波浪的轰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好玩而且会玩的美国人,尽情地享受着生活。每到周末,湖边的天然浴场里挤满了各种肤色的人,在水中喜戏,大大小小的野鸭子一点也不害怕喧闹的人群,照样我行我素,游戏追逐。    

     小镇的居民住宅基本上以环湖而建为主,户与户之间相隔几米和十几米不等。住宅前后都有草坪,各种树木(松树、槐树、楸树等等),树形各异,郁郁葱葱。小镇因湖名而得其名,小镇的住宅别墅,几乎找不到两处完全相同的,完全是因地形而建。可谓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只要是没有积雪,吸尘车定期沿街清扫。冬天下雪,推雪车会随下随推。各家的垃圾每星期拿出来一次,垃圾车随后清理。        小镇的居民大多数白人,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素不相识,碰面也会礼貌的打招呼。即使是她们开车,我们步行,只要是迎面而来,也会在车内摆手示意。尤其是在行人横过马路的时候,他们总是示意让行人先走,行人再多,也从不着急,耐心等待行人安全穿过马路为止。在没有红绿灯的交叉路口,他(她)们都是完全自觉地停车,让行。按先后顺序重新行驶。即使是在没有其他车辆和行人,没有闹市交通人员管理的情况下,依然如故,这才是难能可贵的。无论在繁华的闹市还是在偏远的野外,几乎听不到汽车喇叭的叫声。这里的人们都能自觉地维护公共环境卫生,早上出来遛狗的人,都自觉把狗的粪便用方便袋装起来放到垃圾桶里。有的人可能不信,但事实的确如此。这良好的习惯,完全是自觉的,并不是什么人或者政府法令强制执行。        在女儿家开始几天,由于时间差,我们白天老是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一个星期以后才慢慢恢复过来,对周围的环境有一些了解。女儿家的房子不大,分上下两层,共有120多平方。上下加起来,光门就有9个还多,客厅和餐厅连在一起,上下两层都有卫生间,,一个办公室。弄得满满当当,七拐八弯,和龙门阵差不多。从墙壁到地板全是木制结构。房子前后都有门和阳台,前边小,后边大。门都是开在房山上的。四面都有窗户。靠着主楼有个小车库,车库是卷帘门,前门和车库门对着大街,大街对过的那一排建筑紧靠着湖边。       住在那里人们,据说都是有钱的人家,他们每年上缴的地税就足够平常人家的生活费。沿大街向南大约200多米,湖边上有一处天然浴场。浴场的左侧是一个停车场,专门停放房子车。每到周末就有不少的人家到这里住上一两宿,享受夏令营的生活。当然只是在夏天。天然浴场旁边有一片长100多米宽10多米的沙滩。环保人员定期用机械平整,在炎热的夏天,差不多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洗浴,周末就更多。湖边上有各种各样的树木,树荫下有不少简易桌凳,供人们休息。环保部门还专门在这里建了一个餐厅,不少人在这里举行生日庆典、朋友聚会。  第一次见亲家         女儿的婆家住在离我们住的这个小镇大约40公里的农场,她们夫妇二人已经六十多岁了,经营了大约1500英亩土地(相当于9000市亩),他们的小儿子在明尼苏达州的保险公司上班。每年农忙时雇佣两个短工,春种秋收加起来一共干两个多月的活。他们的土地只种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割,全部是机械化作业。各种农业机械的驾驶室里都有空调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操作人员只有在地两头掉头时才使用方向盘。机械正常作业根本不用全神贯注,非常轻松。无论玉米或大豆,行距都是90公分左右,株距非常密,玉米不足10公分,大豆就更不用说了。康拜收的玉米和大豆都非常干净、干燥,直接入库。我也是农民,可我们的那点地还没有人家仓库面积大,简直无法相比。可是,反过来讲,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我们中国人在有限的土地上,依靠自力更生养活着差不多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且还有剩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女儿的婆家住在离这里大约40公里的农场上。第一次会亲家是在我们来美国大约一个星期左右。记的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们和女儿全家开车前往。汽车在平坦的柏油上行驶,时速在55英里左右。路两边全是绿油油的庄稼,大片大片的玉米和大豆。一路上只路过一个村庄,其余的便是那些零星的农场庄园分布在公路两旁。农场主大都建有圆柱形粮仓,粮仓是不锈钢结构,呈灰色。粮仓的数量多少不等,可能是根据各自的需求而建。         



  来到目的地,见到了亲家夫妇,和她们的亲朋好友。由于是初次见面,语言不通,这可忙坏了女儿,她一方面要互相介绍认识,还要翻译各自的问候,一周岁的外孙还闹着要吃奶,真是不亦乐乎。寒暄过后,大家在一起闲谈,我女儿在一旁做翻译,从生活习惯到风土人情,从农作物丰收到饮食起居等,无所不谈,气氛非常融洽。最后大家在一起用餐,午餐非常丰盛,完全是西方的风格,有烤肉、面包、土豆泥、烤豆角、各种水果等等,有的干脆叫不出名堂,满满的一大桌,虽然不大合乎我们的口味,但也觉得很新鲜。她们家族都信奉基督教,不喝酒,不抽烟,只喝饮料,凉水还要放冰块。女儿弄了两杯热水给我们,她们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好像在问?大热天为什么还要喝热水?真是不可思议。中外亲家的第一次见面,可以说双方都非常满意。          这里农村人的生活和城市人的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只要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汽车。无论干什么,都是以车代步,除非是散步和骑自行车锻炼身体。人们生活的所有需求,都要到超市里去购买。付款方式几乎全部用信用卡,当然你付现金也可以。买了商品后,觉得不满意,只要是不毁坏商品的标签,随时可以更换或者是退货。收银员及工作人员态度都非常友好,而且耐心。记得还是在我们刚到美国的时候,女儿带我们去逛超市,看到一款电子手表,样式我非常喜欢,女儿就给我买了一块。谁想带了半年以后,表链坏了,扔了觉得怪可惜的。于是在我们又去那家超市的时候,顺便把表也带了去,我们的本意是去重买一个表链换上,可怎么也没想到,到了那里,售货员一看表链的情况,二话没说,就给换了一块新的手表。我们都觉得过意不去,而售货员却说“没关系,这是应该的。”象这样的事情,在我们那里,恐怕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     所有的公共场所,包括超市和饭店,秩序都非常良好。给人一种安全的感觉。刚来美国的前两个月,处于好奇,看什么都新鲜。时间一长就不行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明显地表现出来,看什么也不那么新鲜了,有的地方就觉得别扭。例如:年轻人对老年人直呼其名、一家人吃饭,谁也不招呼谁,显得非常陌生。最为重要的就是语言的障碍。这地方中国人太少,我们不懂英语,别人说话我们听不懂,我们说话别人也听不懂,太难受了,这种滋味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体会的到。从这时我开始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人,想念故乡的一草一木,甚至连与自己不和睦的人都想,能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吵上一架,那是一件多么痛快的事情!女儿发现了我们思想上的变化,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调整我们的情绪。先后两次带我们去逛动物园,去明尼苏达全美最大的室内超市(Mall of America),另外还看了两场NBA球赛。鉴于以上种种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情绪逐渐调整过来。(待续)
作者:丽明的爸爸,2012年初次访美写下的见闻。他的视角比较独特,希望从他的角度了解跨越重洋探亲的父母眼中的美国。他经历过文革,大跃进,饥荒,如今来美国五年来,学英语、考驾照,看现场NBA,信了主,很期待他的分享。

0 Comments

爸爸系列之三:漫漫乞讨路上出死入生

3/23/2020

1 Comment

 
天黑的吓人,一道道闪电夹着隆隆的雷声,呼号的大风裹着豆大的雨点,无情的泼向这座孤寂的屋子,好像要把它连同里边的三个孩子两个小脚女人一口吃掉,以彰显它的威严。屋子里人依偎在一起,母亲抱着我围着唯一的一床破被子,用手掌轻轻地在我的肚子上揉搓,刚才有几次母亲要到村里去,被我紧紧抱住,没有去成。


事实上外面下那么大的雨,刮那么大的风,泥泞路滑,我母亲那样的小脚是根本无法行走的,即使走到村里又能怎样呢?深更半夜,举目无亲,那么偏僻的小山村,在当时的年代里是绝对不会找到医生的。这时候的母亲只有不停地哭泣和唠叨的份了,她说她后悔不该把我带出来,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向我父亲交待?老天爷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把这么多不幸加在我们身上⋯⋯


或许是母亲的眼泪引起了上帝的同情,也许是母亲那温暖的手掌会妙手回春,我的肚子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好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的这病来得突然,却也好得利索,母亲破涕为笑,双手合十,虔诚地感谢观音菩萨的保佑。


第二天雨过天晴,阳光灿烂,但刚下过雨,路非常难走,再难走也得走,因为我们的肚子早就饿的咕噜叫了。讨饭的人,武侠小说里称之谓丐帮,天下第一大帮派。其实不然,他(她)们是社会上的最弱势的群体,他(她)们受尽欺凌,嘲讽,直至谩骂欧打。任何人都可以对他们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只要还有一点办法,任何人也不会走这条路的。


我们讨饭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我们讨饭的地方,是县城东北方向的山区,其实他们也不宽余,虽然土地多一点,但山高地薄,连年自然灾害,也是吃上顿没下顿,哪里有余粮剩饭周济我们。只有少数的好心人,看我们可怜,一个妇女带着孩子沿街乞讨,心下不忍,才会省出一口给我们。


讨饭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很难,特别难。母亲带着我讨饭,实际上就是母亲一个人讨饭,给我们两个人吃。那时候是最困难时期,几乎家家户户都不够吃,有时一口气跑上十几个门,讨上那么一口半口,母亲总是先给我,她自己饿着肚子,吃饭的时间就那么长,有时跑不了几个门就过了饭时了。所以那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


我们母子二人尚且如此,那么和我们一起的二奶奶她们母子三人的境况,就可想而知了。记得有一天,我们路过一个叫做留山西的村庄,在村口碰到一群半大的孩子,他们正在一起玩耍,可是一看见我们,马上就往村里跑去,他们一边跑一边喊“讨饭的来了!讨饭的来了!”接着就各回各家, 只听见啪!啪!啪!的关门声。


这刺耳的声音,直戳在我们的心窝,它让人无奈,让人悲哀,让人无所适从。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让人刻骨铭心。那一天是我们最难忘的一天,因为那一天我们都饿了肚子,两个母亲都搂着自己的孩子,哭得昏天黑地,江河横溢。晚上我们母子五个人依偎在四面透风的场园屋子里,倾听着外面树林里低沉的风声,象是有人在窃窃私语,诉说着人间的不幸。


翻过一个山头,我们来到了“留山东”,这个村庄和“留山西”一山之隔,但民风民俗却迥然不同。他(她)们态度和善,对待我们这一群老少母孺,充满着同情,  在各个方面周济我们,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单身老太太,晚上让我们住在她家的厨房,地上铺着柔软的麦草,舒服极了,我和连均(二奶奶家的男孩)高兴地直翻跟头。我们大家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我们每个人都吃饱了肚子,并且还有剩余。


那几天村里办食堂,刚开始做大锅饭,做的不太好(有点酸酸的),他们不愿意吃。这样一来就成全了我们,那种地瓜干面做成的饼子,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美味佳肴。我们在这个村里逗留了三天,这是我们讨饭生涯中最幸福的三天,临走的时候我们三个孩子都恋恋不舍。只有一山之隔,两个村庄的名字也只有一字之差,在我们的印象里,他们做人的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


山间的小路上走着几个衣衫破旧的人,两个小脚女人带着三个孩子,她们每个人手中都拄着一根木棍,可不敢小瞧这根不起眼的木棍,它的用处可大了。它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身体平衡,在坡陡路滑时作用尤为明显。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必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在武侠小说中叫做打狗棒,对付那些见到我们这些讨饭人就疯咬的狗,没有它是不行的。昨天晚上刚下过一场小雨,路上有点儿滑,我们走不快。


雨过天晴,蔚蓝的天空上太阳刚刚升起,明媚的阳光透过树林把大地,田野,还有我们都披上了彩霞,各种鸟儿在树林里叽叽喳喳的叫着,树林里有松树,杨树,槐树,等等。山沟崖边上还有许多歪脖子柳树,它们象垂暮之年的老人,伸长了脖子,尽情享受着春天的气息。各种树木都披着短短的,齐齐的绿色外衣,象是刚刚被人用剪刀修理似的,她们的身上都挂着晶莹的水珠,象孩子的眼泪扑扑啦啦的落在地上。路边的小溪唱着欢快的歌,溪边的小草,排着整齐的队伍,欢送着小溪向山下跑去,还有那零星的野果花,委屈着脸,无可奈何地随风飘落。


由于在“留山东”这个我们心目中的天堂里休养生息了三天,我们这支小小的队伍,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我们两个男孩,更是跃跃欲试,老嫌这些女生走的太慢,其实我们哪里知道大人的难处,她们都已经快五十岁了,又是小脚,尤其是二奶奶,更是辛苦,她老人家的一条腿有残疾,平常走路都非常吃力,更何况泥泞路滑。再者我们离家已经半月有余,离家越远,她们的心事就越重,这样毫无目的地的乱走,何时是个头啊!所有这些,当时的我们,是根本不懂的。


看到路边越长越高的小草,树上越来越大的树叶,我听见母亲和二奶奶轻轻商量着归期。她们知道家中农活就要忙了,需要人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讨饭之旅快要结束了。这是我的前半生第一次,也是唯一次的经历。它给我的人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它激励我发奋读书。在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从容面对。
1 Comment

    Author

    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o need to be fancy, just an overview.

    Archives

    March 2020

    Categories

    All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